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考试大纲 正文

2013年初试大纲一/北京农学院全日制硕士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一)

作者:时间:2013-10-21点击数:

 
 
目录
A、801经济学
B、803园林植物
C、802园林快速设计
D、804食品微生物
E、 
 
 
 
正文
A、801经济学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经济学》是攻读全日制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北京农学院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要求
1、了解微观经济学是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之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把握整个宏观经济体系的内容。
2、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以及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掌握宏观经济学中的NI-AE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菲利浦斯曲线、新古典增长模型,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
3、能够应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来初步分析市场经济运行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并具有一定的解决市场经济中相应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此考察考生是否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基本素养和潜质。正确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认识政府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影响的能力。
三、卷面结构
1、课程组成:微观经济学(50%)、宏观经济学(50%)
2、内容组成: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占70%;应用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知识应用题等方面的内容占30%。
3、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0%);简答题(40%);论述题(20%)。
四、考试时间和方式
1、考试方式:笔试
2、考试时间:3小时
五、总体评价内容
第一部分:微观经济学部分
评价内容
第一章:供给、需求和市场机制
一、了解:均衡价格在现实经济中运用的一般原理;
二、理解:价格调节、市场机制的作用。
三、掌握:与均衡价格形成相关的系列概念及价格弹性。
关键点:1、需求与供给
2、各种弹性的基本涵义及计算
3、应用竞争分析
第一节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第二节弹性及其应用
第三节供求规律与政府政策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与市场需求
一、了解:消费者是通过效用最大化来实现消费者均衡的;
二、理解:消费均衡模型及其消费均衡的条件。
三、掌握: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以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
关键点:1、效用、边际效用、边际替代率、消费者均衡
2、推导需求曲线
3、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第一节消费者行为
第二节从个人需求到市场需求
第三章生产、成本和企业决策
一、了解:生产者实现最优的途径:资源既定下的产出最大化和产出既定下的成本最小化。
二、理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规模经济。
三、掌握:能够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说明产量最大化的条件和规模,能够用产品转换曲线与等收入曲线说明产品产量的最适组合。
关键点:1、边际报酬递减法则
2、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短期生产的三阶段。
3、短期成本的分类及其曲线
4、长期成本函数与长期成本曲线
5、利润最大化原则
第一节企业组织
第二节生产和生产函数
第三节成本、收益与利润
第四章: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
一、了解: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特征。
二、理解:市场结构中四种不同的市场类型之间的主要区别。
三、掌握:在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最优化产量的实现和厂商的价格决策。
关键点:1、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收益曲线及短期供给曲线。
2、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条件。
3、完全垄断市场的均衡
第一节完全竞争市场
第二节完全垄断市场
第五章:生产要素定价与收入分配
一、了解:西方社会的关于分配的一般原理。
二、理解:工资和利息率的决定。
三、掌握:引致需求、洛伦斯曲线和基尼系数的含义。
关键点:1、基尼系数
2、洛伦斯曲线及其应用
3、帕累托最优
第一节收入的决定
第二节工资的决定
第三节收入分配
第四节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
第六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
一、了解:市场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起有效作用。
二、理解:与校正市场失灵相关的微观经济政策
三、掌握: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关键点:1、外部不经济
2、公共物品
第一节外部性
第二节公共物品
第三节不对称信息
第二部分:宏观经济学部分
评价内容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与循环
一、了解:有关国民收入如何核算的—系列问题。
二、理解:有关国民生产总值核算的一系列概念。
三、掌握:几种核算方法。
关键点:1、衡量宏观经济学总量的几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
3、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第一节国民收入的核算
第二节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第三节国民收入的循环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了解: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以及经济社会的生产和收入水平是怎样决定的。
二、理解: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内容及关系
三、掌握:国民收入决定条件和乘数理论。
关键点:1、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及其关系
2、不同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3、乘数原理
第一节消费与储蓄
第二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及投资乘数
第三节政府财政政策的影响
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了解:IS-LM模型。
二、理解: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掌握:两个市场分别均衡和共同均衡的条件,公式表达,图形表述。
关键点:1、IS、LM曲线的推导
2、IS-LM模型
3、两个市场的失衡及其调整
4、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体系
第一节IS-LM模型分析
第二节有关IS-LM曲线操纵的影响
第三节IS-LM曲线的极端
第四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了解: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
二、理解:产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三、掌握: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不同的总供给曲线和不同的AD-AS模型的依据及特点。
关键点:1、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2、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和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3、用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分析说明均衡国民收入、均衡就业量和价格总水平的变动
第一节总需求
第二节总供给
第三节总需求总供给分析
第四节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
一、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它们的效果。
二、理解:两种政策的局限以及两种政策的协调使用。
三、掌握:财政政策内容及效果和影响效果的原因,货币政策内容及效果和影响效果的原因。
关键点:1、财政政策和自动稳定器、挤出效应
2、IS、LM曲线斜率与财政政策效果
3、货币政策及局限性
4、IS、LM曲线斜率与货币政策效果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第二节财政政策工具及其应用
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应用
第四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第七章失业和通货膨胀
一、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当代经济中存在的主要经济难题。
二、理解:通货膨胀的种类、原因、效应和对策。
三、掌握:失业的种类、原因、对策。
关键点:1、通货膨胀的种类、原因和经济效应
2、失业的种类、原因和对经济的影响
3、运用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4、降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对策
第一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描述
第二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成因
第三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影响及其治理
第四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第五节失业和通货膨胀原理述评
第七章经济增长理论
一、了解:经济增长的概念、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二、理解:经济增长的原因
三、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关键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第一节经济增长概述
第二节新古典增长理论
第三节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第四节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
 
 
 
 
B、803园林植物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园林植物》(包括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是报考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硕士的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北京农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要求
考生应全面系统地了解园林植物有关基本概念、原理,掌握园林植物的分类、观赏习性、生态习性和园林应用,能针对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植物;了解最前沿的园林植物应用、品种培育、苗木繁育等方面的知识;能对目前园林植物应用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自己的、可行的建议。
三、卷面结构
1.课程组成:园林花卉学占50%;园林树木学占50%
2.内容组成: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占75%;应用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知识应用题等方面的内容占25%。
3.考试题型:园林植物的拉丁学名互译(20%);名词解释(10%);填空题(15%);简答题(30%);综合性答题(25%)。
四、考试时间和方式
1.考试方式:笔试
2.考试时间:3小时
第一部分:园林花卉学,占 50%
上篇总论
绪论
花卉与花卉学的基本概念;花卉在园林中的作用;花卉栽培应用发展概况。
第一章花卉种质资源及分类
了解中国原产花卉种质资源情况与特点;掌握根据不同分类依据进行的花卉分类方法,各有哪些代表性花卉。
第二章花卉生长发育与环境因子
各种环境条件(温度、光照、水分、营养与基质)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如何依据花卉生长发育与各种环境因子的关系制定花卉栽培管理措施。
第三章花卉的繁殖
掌握花卉常规繁殖技术,包括播种、分生、扦插及嫁接等繁殖技术。掌握花卉繁殖新技术:例如如穴盘育苗新技术、组培快繁新技术及组培快繁主要环节等。
第四章花卉栽培技术与花期调控
掌握露地花卉、盆栽花卉的栽培管理技术;掌握草坪建植、养护管理的基本知识、草坪的分类、对草坪草的基本要求及草坪草的类型;掌握花卉无土栽培的常用方法、特点及其常用的无土栽培基质、营养液的成分及配制方法等;掌握花卉花期调控的原理、花期调控的措施、及其应用实例。
第五章花卉栽培┘吧璞?/div>
掌握花卉栽培设施的类型、设施环境特点以及设施栽培环境调控技术。
第六章花卉应用
掌握花坛、花境的有关概念及设计,掌握花坛、花境设计中花材的选择,了解切花和盆景的材料,了解在现代园林中花卉常见装饰应用形式。
下篇各论
第七章一、二年生花卉
掌握一、二年花卉的园林应用特点、生态习性;掌握常见一、二年花卉的拉丁学名及科属名称、形态特征、繁殖栽培管理和园林应用。
第八章宿根花卉
掌握宿根花卉的园林应用特点、生态习性;掌握常见宿根花卉的拉丁学名及科属名称、形态特征、繁殖栽培管理和园林应用。
第九章球根花卉
掌握球根花卉的园林应用特点、球根花卉花芽分化特点;掌握常见球根花卉的拉丁学名及科属名称、形态特征、繁殖栽培管理和园林应用。
第十章水生花卉与岩生花卉
掌握水生花卉的园林应用特点,掌握常见水生花卉的拉丁学名及科属名称、形态特征、繁殖栽培管理和园林应用。了解岩生花卉的生态习性与园林应用。
第十一章室内花卉
掌握室内花卉的特点;掌握常见室内观花植物和观叶植物的形态特征、习性、观赏价值和用途。
第十二章其它专类花卉
掌握常见重要专类花卉如兰科植物、仙人掌与多浆类植物等的形态特征、类型与品种、生态习性、繁殖栽培管理和园林应用。
 
第二部分:园林树木学,占 50%
绪论
园林树木的概念及范围;园林树木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园林树木种质资源的特点;园林树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园林树木种质资源的利用途径。
总论
第一章园林树木的分类
重点掌握园林树木的植物学分类方法,如植物分类的等级、植物的命名、植物分类的依据、植物分类检索表及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了解园林树木在园林应用中的分类法。
第二章园林树木的观赏特性
重点掌握园林树木的树形、叶、花、果实及其观赏特性,了解园林树木的树皮、枝、干、刺毛等及其观赏特性。
第三章园林树木的功能与作用
重点掌握园林树木美化环境的功能,了解园林树木的生产功能。
第四章园林树木的配植
掌握园林树木配植的原则和方式
第五章园林中各种用途树种的选择与应用
了解行道树、庭荫树、孤赏树、群植树、观花树、垂直绿化树、绿篱及造型树、地被树的选择与应用。
第六章园林绿化树种的调查与规划
了解园林绿化树种调查的概念、调查项目及树种规划的概念、原则和内容。
各论
掌握园林树木主要科、属的区别和北方园林中较常见的重点种的拉丁学名、形态特征、习性、分布、观赏价值和用途,能通过编写检索表(定距检索表或平行检索表)来区分指定树种,了解一般种的形态特征和用途。
第七章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
掌握苏铁科、银杏科、松科、杉科、柏科、红豆杉科的形态特征和科属之间的区别,掌握以上6个科中在北方园林中应用较广的重点种的拉丁学名、形态特征、习性、分布、观赏价值和用途,了解南洋杉科、罗汉松科和三尖杉科的主要形态特征、主要属和主要树种。
第八章双子叶植物纲(被子植物门)Dicotyledoneae(ANGlOSPERMAE)
Ⅰ.离瓣花亚纲Archichlamydeae
掌握胡桃科、杨柳科、桦木科、山毛榉科(壳斗科)、榆科、杜仲科、桑科、木兰科、蜡梅科、小檗科、芍药科、悬铃木科、虎耳草科、蔷薇科、豆科、芸香科、苦木科、楝科、漆树科、槭树科、无患子科、七叶树科、卫矛科、黄杨科、鼠李科、葡萄科、锦葵科、椴树科、梧桐科、猕猴桃科、胡颓子科、柽柳科、千屈莱科、五加科、石榴科、山茱萸科的形态特征和科属之间的区别,掌握以上36个科中在北方园林中应用较广的重点种的拉丁学名、形态特征、习性、分布、观赏价值和用途,了解五味子科、毛茛科、木通科、山茶科、藤黄科、金缕梅科、海桐科、大戟科、冬青科、木棉科、蓝果树科、珙桐科的主要形态特征、主要属和主要树种。
Ⅱ.合瓣花亚纲(被子植物门)Metachlamydeae
掌握杜鹃花科、柿树科、木犀科、马鞭草科、玄参科、紫葳科、忍冬科的形态特征和科属之间的区别,掌握以上7个科中在北方园林中应用较广的重点种的拉丁学名、形态特征、习性、分布、观赏价值和用途,了解马钱科、夹竹桃科、茜草科的主要形态特征、主要属和主要树种。
第九章单子叶植物纲(被子植物门)Moncotyledoneae
掌握百合科丝兰属和禾本科竹亚科的形态特征和这两个科中在北方园林中应用较广的重点种的拉丁学名、形态特征、习性、分布、观赏价值和用途,了解棕榈科主要形态特征、主要属和主要树种。
 
 
 
 
C、802园林快速设计
一、考试大纲性质
  《园林设计》考试是为招收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园林植物应用方向硕士研究生设置的,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能力。
  二、考试要求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能力,是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园林植物应用方向)本科及以上学历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考试着重考查学生的方案能力及图面表现能力,考生应能:
  1.准确地理解规划设计任务的特点、要求,绿地定性准确,满足园林绿地功能需求;
  2.正确地处理好规划基地与周边用地性质的关系,满足交通功能的要求;
  3.运用有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合理进行用地与空间布局,合理布置园林建筑与园林设施;
  4.能较好地表现规划设计方案,绘图基本功较为扎实。
   三、卷面结构
1.内容组成:一般选择下列方向之一:城市小型公园设计、城市居住区中心绿地景观设计、城市沿街绿地设计、学校园林景观设计、城市绿化广场设计、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工厂园林景观设计等。
2.考试题型
满分为150分,主要由下面三部分内容组成,各部分的考查比例为:
  (1)总平面设计(1:200-1:500),占90分;
  (2)鸟瞰图或局部透视图,占50分;
(3)简要说明,占10分。
四.考试时间与方式
1.考试方式:笔试
2.考试时间:3小时
考查要点
  一、设计任务的性质及特点
  考生应能正确地理解规划用地的性质、特点及其规划设计与功能要求。
   二、规划区用地功能布局
  1.规划主题是否明确,是否反映当代园林设计的特征、时代风貌与发展趋势;
  2.规划区用地功能划分是否合理;
  3.规划结构是否清晰及富有创意;
  4.与基地周边地域景观环境结合情况;
  三、 规划区空间布局与景观设计
  1.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与郁闭空间的营造效果;
  2.规划区景观空间序列设计效果;
  3.规划区植物景观空间设计效果;
  四 、图面表现技能与效果
  1.图面表现方式(钢笔墨线、马克笔、水彩、水粉、彩铅或其他)不限;
2.图面大小达到题目要求;所有设计内容绘制于1张号图纸或两张2号图纸上。
3.图纸用非透明纸。
 
 
 
 
D、804食品微生物
本《食品微生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北京农学院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根据教学大纲命题,以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重要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为重点考核内容。
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而食品微生物学隶属于应用微生物学范畴。其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中的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营养与代谢、生长与繁殖、遗传变异和育种、分类与鉴定、微生物的生态、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食品微生物的污染来源及其控制、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类群、食品中微生物数量的检测技术与指示菌类、微生物性食物中毒、食品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微生物在食品发酵工业中的应用、微生物与食品的腐败变质等。
要求考生对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专业词语、技术原理有较深的了解;系统掌握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生理生化特性、遗传学特性、免疫学特性与生态学特点等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实验技术,并具有应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食品微生物的污染来源和污染途径,重点掌握控制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方法;了解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机理及其现象,重点掌握如何利用有益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为人类制造发酵食品;如何控制腐败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防止食品发生腐败变质;如何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产生毒素防止食物中毒与食源性传染病的发生;如何采用现代微生物检验技术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和检验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
一、考试内容
(一)微生物简介和研究食品微生物学的意义
1. 微生物的定义、特点
2. 微生物的重要类群与分类地位
3. 食品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4. 食品微生物学研究的内容及学习目的意义
5. 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重要事件和人物
(二)原核微生物
1. 原核微生物的定义及其与真核微生物的本质差异
2. 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3. 原核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培养特征
(三)真核微生物
1. 真核微生物的定义及其与原核微生物的本质差异
2. 真核微生物(酵母菌、霉菌)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3. 真核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培养特征
(四)病毒
1. 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2.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3. 病毒的化学组成
4. 噬菌体的定义及其生物学特性
5. 毒性噬菌体的一般增殖过程
6. 噬菌体与寄主细胞的相互关系
7. 噬菌体的危害与应用
(五)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
1. 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功能
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3.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
4. 培养基
5.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6. 大分子物质的分解
7. 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
(六)微生物的生长
1.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2.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七)微生物生态学
1. 微生物生态学的概念
2.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4.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八)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1.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 基因突变和微生物育种
3.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4. 基因工程原理及技术
5.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九)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1. 抗原与抗体
2. 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应用
(十)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1.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2.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3.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
(十一)食品微生物的污染来源及其控制
1. 食品微生物的污染来源及其污染途径
2. 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3. 控制微生物生长与食品保藏技术
(十二)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类群
1. 食品中常见的细菌
2. 食品中常见的真菌
3. 食品中常见的乳酸菌
(十三)食品中微生物数量的检测技术与指示菌类
1. 食品中的菌数检测方法
2. 指示菌i
3. 其他菌类数量的检测
(十四)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1. 食物中毒概述
2. 细菌性食物中毒
3. 真菌性食物中毒
(十五)食品传播的病原微生物
1. 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
2. 消化道传染病的病原菌
3. 食品传播的病毒
(十六)微生物在食品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1. 微生物的酶及其代谢产物的应用
2. 微生物的菌体及其内含物的应用
(十七)微生物与食品的腐败变质
1. 食品发生腐败变质的因素
2. 乳与乳制品的腐败变质
3. 肉类和鱼类的腐败变质
4. 蛋类的腐败变质
5. 果蔬及其制品的腐败变质
6. 粮食及其制品的腐败变质
7. 罐头食品的腐败变质
(十八)实验设计
1. 分离、鉴定一种特定的微生物物种
2. 分离纯化或复壮已经污染或衰退的生产菌种
3. 测定细菌、酵母菌、霉菌的数量
4. 微生物的菌种保藏技术
二、考试要求
 (一)微生物简介和研究食品微生物学的意义
1. 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定义、主要类群和五大共性(特点);微生物在六界分类系统中的分类地位(见生物的分类表解);
2. 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了解微生物学和食品微生物学研究的内容;
3. 重点掌握微生物学发展史中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例如,列文虎克、巴斯德、柯赫、李斯特、毕希纳等)。
4. 了解微生物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贡献,以及在医药、工业、农业、环境保护等的应用。
 (二)原核微生物
1. 重点掌握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之间的主要区别;掌握原核微生物定义、主要种类。
2. 重点掌握细胞壁、细胞膜、核质体、质粒、异染颗粒、核糖体、芽孢、鞭毛、性菌毛、荚膜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细菌的菌落特征内容。
3. 重点掌握芽孢的耐热性与抗不良环境因素、研究芽孢的意义;重点掌握荚膜的应用与危害。
(三)真核微生物
1. 掌握真核微生物定义、主要类群。
2. 重点掌握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酵母菌和霉菌的细胞结构、组成与细菌比较异同);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特征。
3. 重点掌握酵母菌的无性出芽繁殖过程,重点掌握酵母菌及霉菌的形成子囊孢子的有性繁殖主要过程。一般了解霉菌形成分生孢子与孢子囊孢子无性繁殖过程。
(四)病毒
1. 重点掌握病毒的定义和特点;掌握病毒的化学组成,了解典型病毒粒子的结构与功能。
2. 重点掌握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定义;重点掌握毒性噬菌体的增殖过程;重点掌握噬菌体的危害与防治措施。掌握噬菌体的效价和一步生长曲线;了解噬菌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了解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细菌的特点。
3. 了解目前国内外在主要病毒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和进展,如禽流感病毒,肝炎病毒、HIN1病毒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类群。
(五)微生物营养和代谢  
1. 重点掌握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功能(水分、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2. 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四种营养类型,四种运输营养物质方式的比较。
3. 重点掌握配制培养基的原则及一般配制方法(用培养一般细菌、乳酸菌、酵母菌、霉菌的培养基举例说明);重点掌握鉴别性培养基与选择性培养基(分别举例说明EMB培养基和孟加拉红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与半固体培养基;天然、半合成、合成培养基(分别举例说明);了解速效碳源与迟效碳源、速效氮源与迟效氮源。
4. 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呼吸作用(生物氧化)包括的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三种类型的定义,比较三种类型的异同。重点掌握五种不同呼吸类型的微生物,比较无种类型的异同;了解能量代谢中的生物氧化概念;了解氧对厌氧菌毒害的机制。
5. 重点掌握酵母菌的酒精发酵类型,同型乳酸发酵与异型乳酸发酵定义、并比较两者异同,双歧杆菌利用葡萄糖的双歧代谢途径及其产物。
6. 重点掌握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被微生物降解的过程;了解纤维素、果胶被微生物降解的过程;重点掌握区别蛋白质的腐败与腐化;了解氨基酸的分解(脱氨作用和脱羧作用)。
7. 重点掌握胞内酶和胞外酶、固有酶和适应酶的概念及区别。
8. 重点掌握与食品有关的初级与次级代谢产物;了解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定义及两者关系。
(六)微生物的生长
1. 重点掌握典型生长曲线各期特点及其应用和研究意义、延长对数期的方法、计算繁殖代数与世代时间、连续培养(包括概念、特点、恒浊培养和恒化培养的区别)。
2. 重点掌握嗜冷菌、嗜热菌与耐热菌的定义,冰冻和高温对微生物致死作用的原理;微生物耐热性大小的表示方法(热致死时间、热致死温度、D值、Z值的定义);水分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内容包括水活度的概念、水的功能、多数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生长需要的最低Aw值);高渗透压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紫外线与γ射线致死微生物的原理;pH对微生物的作用及多数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最适pH;好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好氧菌的氧化还原电位。
3. 重点掌握消毒、灭菌、商业灭菌、防腐、抑制、化疗的定义;重点掌握常用湿热灭菌方法(巴氏消毒法、超高温瞬时灭菌法、间歇灭菌与连续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掌握加热空气灭菌法;了解常用化学杀菌剂、抗生素、消毒剂和治疗剂种类和功效,以及其杀菌、抑菌原理。重点掌握食品工业常用的表面化学消毒剂(酸、碱、氧化剂、有机化合物、表面活性剂、重金属盐类)。
(七)微生物生态学
1. 了解生态学、生态系统与微生物生态学定义。
2.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碳、氮、硫、磷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3. 重点掌握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互生、共生、拮抗、寄生、猎食)。
4. 掌握污水的活性污泥处理法;沼气发酵过程。
(八)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1. 重点掌握遗传性和变异性定义及两者关系;重点掌握三个经典实验。掌握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七个水平、原核生物的质粒)。
2. 重点掌握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特点、营养缺陷型的定义及其突变株的筛选方法与应用;掌握诱发突变机制、诱变育种的原则、艾姆氏试验。
3. 重点掌握转化及转导定义;重点掌握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操作;了解大肠杆菌的Hfr与F―菌株的接合;了解准性杂交的一般步骤。
4. 重点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了解基因工程定义。
5. 重点掌握复壮措施、菌种保藏原理、常见菌种保藏方法和特点;掌握菌种衰退的原因。
(九)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1. 重点掌握抗原、抗体的概念、性质及种类;
2. 重点掌握比较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的异同;重点掌握免疫荧光技术和ELISA的原理及其应用。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特点;了解补体结合试验。
(十)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1. 重点掌握林奈创立的微生物双名法命名;了解分类单元和分类系统。
2. 重点掌握微生物经典分类鉴定的依据(举例分离鉴定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乳酸菌、酵母菌);掌握什么是生物三域学说,由谁提出及根据是什么?了解现代分类鉴定方法。
(十一)食品微生物的污染来源及其控制
1. 了解食品中污染微生物的八大来源及其被污染的途径。
2. 重点掌握食品中控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食品保藏措施)。重点论述掌握食品生产从原料到加工成品如何控制微生物污染;
3. 重点掌握什么是栅栏技术、栅栏效应、冷杀菌技术(举例)、人体正常微生物菌群?
(十二)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类群
1. 了解食品中常见的占优势的菌类,包括有益菌、腐败菌、致病菌的特性(个体形态、菌落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抵抗力)及其危害或应用。
2. 重点掌握假单胞菌属、大肠埃希氏菌属、醋酸杆菌属、棒状杆菌属、微球菌与葡萄球菌、芽孢杆菌属与梭状芽孢杆菌属、酵母属、毛霉属与根霉属、曲霉属与青霉属的特性(个体形态、菌落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抵抗力)及其危害或应用;掌握肠杆菌科的共同特点。
3. 重点掌握乳酸菌的定义,乳酸杆菌属、乳酸球菌属、链球菌属、明串珠菌属、双歧杆菌属的特性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掌握微生态制剂的定义。
(十三)食品中微生物数量的检测技术与指示菌类  
1. 重点掌握比较直接计数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以及间接计数法的原理。
2. 重点掌握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平皿菌落总数测定法,比较两者适用范围,优缺点。
3. 重点掌握大肠菌群的定义、特性、组成成员,检测原理、方法、检测意义,在EMB平板上大肠杆菌的菌落特征。重点掌握大肠菌群数概念;掌握作为理想的指示菌类应具备的条件;掌握粪便大肠菌群的定义、组成成员、检测方法、意义;掌握粪便来源大肠菌群与非粪便来源大肠菌群区别。
4. 重点掌握酵母菌与霉菌的菌落总数测定方法(注意与细菌的菌落总数测定有何不同,检测时如何抑制细菌的生长)。
5. 了解嗜冷菌、嗜热菌、耐热菌及芽孢检测方法。
(十四)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1. 重点掌握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了解食物中毒的特点和分类。
2. 重点掌握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葡萄球菌、肉毒梭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空肠弯曲菌、志贺氏菌等菌类的发病特点、发生原因、毒素的性质、菌体抗原构造;重点论述掌握从原料加工到入口如何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
3. 重点掌握区别感染型食物中毒与毒素型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与真菌性食物中毒。
4. 重点掌握霉菌产毒的条件,黄曲霉毒素中毒、黄变米毒素中毒、展青霉素中毒等毒素的特点、发生原因、防止食物中毒的措施;重点掌握黄曲霉毒素产生条件及去除毒素方法。
(十五)食品传播的病原微生物
1. 重点掌握结核分枝杆菌、布鲁氏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的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掌握伤寒和副伤寒沙门氏菌、痢疾志贺氏菌、霍乱和副霍乱弧菌、肠道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口蹄疫病毒的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
2. 了解上述病原体的致病性及其抵抗力。
(十六)微生物在食品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1. 重点掌握酒精、饮料酒、氨基酸、乳制品、调味品的生产菌种及其特性与应用。重点掌握生产单
细胞蛋白的特点、用途,生产菌种的种类及其生产方法。掌握食品添加剂、酶制剂的生产菌种及其特性与应用。了解面包、食用菌的生产菌种的种类、特点。
2. 重点掌握大曲、小曲、麸曲的主要微生物菌群及其分泌的酶的作用。
3. 重点掌握乳制品发酵剂制备的方法及其品质鉴定方法,及常出现的异常问题。
4. 重点掌握如何控制凝固型酸奶发酵条件,及出现的异常现象和原因。
(十七)微生物与食品的腐败变质
1. 重点论述掌握引起食品变质的基本条件(食品本身的特性、微生物的种类、食品的外界环境条件)。
2. 重点掌握鲜乳微生物污染来源、微生物类型,了解变质规律;重点掌握消毒乳微生物污染来源、微生物类型;重点掌握奶粉中的微生物污染来源、微生物类型;重点掌握奶粉中菌数超标的原因。
3. 重点掌握在有氧条件下,引起冷藏鲜肉腐败变质的微生物区系,以及其中占优势菌(假单胞菌属)的特性;了解鲜肉中微生物的污染来源、微生物类型。
4. 重点掌握鲜禽蛋的结构及其内在抑制菌体生长的机制;了解鲜禽蛋中微生物的污染来源、微生物类型,在室温和冷藏条件下鲜蛋腐败变质的现象; 
5. 了解水果和蔬菜腐败变质原因、现象,果汁中微生物及其腐败变质现象;粮食、粮食制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及其腐败变质现象;
6. 重点掌握平酸腐败、TA腐败、硫化物腐败定义;掌握腐败变质的原因、生物腐败类型;了解罐头食品的特性。
(十八)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1. 在给出前提条件下,能够设计简单方案分离、鉴定一种特定的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物种(举例分离鉴定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乳酸菌、酵母菌)。
2. 在给出前提条件下,分离纯化或复壮已经污染或衰退的生产菌种(例如乳酸菌、酵母菌)。
3. 为某一生产菌种设计几种适宜的保藏方法。
4. 为某一食品或发酵食品、饮料或发酵饮料、发酵剂或酒母、培养液或发酵液设计适宜的微生物数量检测方法。
三、 考题的形式及评分准则
题型包括主观和客观两类。有名词解释、选择题或判断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简答和论述)等类型。名词解释、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问答题主要是考核考生对食品微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卷尽可能多地涵盖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考生答题时,基本概念力求准确,问答题按照要点计分。如果在答题时基本概念不清,则不给分。对回答内容不完整,而思路正确者,将适当给分。
四、主要参考教材:
1. 刘慧.现代食品微生物学(第一版).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 刘慧.现代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第一版).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 江汉湖.食品微生物学(第一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E、

[北京农学院研究生处版权所有 Power by Ricky]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