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考试大纲 正文

2016年初试科目(806)生态学考试大纲

作者:时间:2015-11-16点击数:

 

 

806生态学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生态学》(包括基础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是报考森林培育(城市林业)专业硕士的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北京农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要求

考生应全面系统地了解生态学有关基本概念、原理和当前研究热点,掌握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针对不同森林类型的环境条件进行森林经营和生态环境整治;了解最前沿的生态学原理应用与城市林业的发展及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对目前生态学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并提出自己可行的建议和观点。

三、卷面结构

1.课程组成:基础生态学占50%;森林生态学占50%

2.内容组成: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占60%;应用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知识应用题等方面的内容占40%。

3.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填空题(15%);简答题(30%);综合性答题(40%)。

四、考试时间和方式

1.考试方式:笔试

2.考试时间:3小时

 

第一部分:基础生态学,占50%

 

第一章    绪论

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掌握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掌握环境、生态因子、限制因子、生态幅、光补偿点、光周期等基本概念,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的主要规律,光、水和土壤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以及在实际中如何应用这些特点。

第三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掌握种群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生命表概念、类型及其特点,种群的数量和分布的应用意义,种群增长率r与净增殖R0的关系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逻辑斯谛方程及各参数的含义,“S”型曲线的特点及各阶段的特征,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类型,种群的调节学说及其应用实例。

第四章     种群生活史

掌握种群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类型,物种的形成与生殖隔离以及生殖隔离形式和方式,物种形成的方式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掌握领域性、他感作用、竞争排除原理、生态位、捕食、种内与种间关系等基本概念,种间关系的基本类型,二个物种竞争的4种可能结果,捕食作用对种群数量和质量的调节作用。

第六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掌握边缘效应、优势种、关键种、物种丰富度、生活型、群落、物种多样性等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计算及梯度变化规律,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第七章      生物群落的动态

掌握群落的演替及其分类,演替顶极及顶极学说,演替系列及以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系列。

第八章     生物群落的分类与3S技术

掌握生物群落的分类定义及分类单位,群落的命名,群落分类原则,我国植被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第九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掌握生态系统、食物链、生物扩大作用、营养级、生态锥体等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及作用,同化效率、生长(产)效率、消费效率和林德曼效率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负反馈调节及其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作用的实际案例。

第十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信息流

掌握初级生产、全球初级生产量的分布特点,限制陆地及水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的因素,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次级生产的生产效率,估计次级生产量方法,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

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掌握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周转率、温室效应、硝化作用等基本概念,气体循环和沉积循环的区别,物质循环的模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全球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和硫循环的基本过程,有毒物质在生态系统循环的特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地带性规律,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热带雨林的分布及植被特点,草原退化的主要特征,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和危害,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湿地定义及其功能。

第十二章  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掌握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在实践中的应用,生态系统服务定义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类型及内涵。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掌握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减缓的途径,生物多样性定义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可持续发展定义及其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森林生态学,占50%  (考生注意:为避免重复、相同内容未列出)

 

第一章    绪论

掌握森林、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森林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及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第二章    森林环境

掌握Liebig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耐性定律,了解适应性及其相关概念,正确理解森林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二者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    森林能量环境

了解太阳辐射、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掌握其相应的基本概念,树种耐阴性的鉴别与影响因素,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实际应用。

第四章    森林物质环境

了解水的生态作用,掌握湿润度、干燥度的概念及于植被分布的关系,理解森林的水分平衡及相关概念,森林的增加降水、净化水质的作用。熟练掌握森林土壤的理化性质,正确认识森林与大气环境的关系。

第五章    森林环境中的干扰因素

了解地形对森林的影响,森林植被的防风作用,掌握林火的概念、类型及对动植物的影响,提高对森林防火的认识。

第六章    森林种群的结构与动态

掌握种群统计的基本参数,种群的增长模型,了解植物种群的生活史,生物入侵的概念与过程,r对策和k对策以及相关特征。

第七章    森林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关系

掌握最后产量衡值法则、-3/2自疏法则,竞争排斥原理和生态位理论,了解动植物的相互关系及其进化。

第八章    森林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

掌握点突变、染色体突变、基因重组、基因频率、哈迪-温伯格定律、遗传漂变等概念,了解人类活动对遗传多样性的作用,熟悉物种多样性进化和物种形成的规律。

第九章    森林群落结构

掌握森林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熟悉森林群落的结构、外貌和动态,了解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因素。

第十章    森林群落演替

    了解森林演替的一般过程,掌握林木更新模型和林窗模型。

第十一章    森林生态系统

掌握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反馈调节理论,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类型,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其规律,物质循环的主要类型和过程,正确理解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及特点,关注当前的环境状况。

第十二章    森林地理分布

了解中国森林的分类和世界森林的分布,掌握森林分类的定义及分类单位、一般原则,我国主要森林植被及其分布。

第十三章    森林与全球气候变化

    辩证地理解森林与气候的相互关系,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掌握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减缓途径,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森林的分布和种类组成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北京农学院研究生处版权所有 Power by Ricky]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